華語注音沒有 /θ/ 這個音,那要怎麼教孩子用注音輔助發出 thank 的頭子音?
原本的華語注音沒有 /θ/ 也沒有 /ð/,所以要把它們添加進注音系統裡,變成《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如附圖的編號 No. 40 和 41。
我們希望,國家體制要善盡其責,把 /θ/ 和 /ð/ 放進每個孩子的大腦語音庫裡,內建在口腔肌肉裡。
這就是雙語國家的起點。
中英雙聲道切換自如,最微小卻也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每一個華語音素、美語音素,紮實地教給每個孩子。
從此,孩子的耳朵可以清楚聽到 free 和 three ,這兩個完全不同的聲音。
從此,Thank you 不會被唸成「3Q」。
從此,There 不會被寫成「ㄌㄟ兒」。
從此,想要用注音學發音的小孩、大人,都不用覺得自卑、害怕被笑。
耳朵能分辨不同的音素,嘴巴也能發出不同的音素,之後再用語音來驅動英文的讀寫能力,學會字母拼讀。
#臺灣雙語無法黨 認為孩子學好語言的最佳路徑,是先聽說、後讀寫。
「先聽說」具體該怎麼做?
我們認為,「先聽說」絕對不是請講話速度已經刻意放慢、但很多孩子還是聽不懂的外師來上全美語。
「先聽說」也不是用英文來教體育美術音樂,讓孩子坐在教室裡假裝學習。
我們認為,「先聽說」的第一步,是盤點華語和美語之間有哪些重疊的音素、哪些是美語有但華語沒有的音素。
例如:美語有 /aɪ/,華語也有 ㄞ。美語有 /θ/ ,華語裡卻沒有。
孩子要成為「先聽說後讀寫」的雙語人,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讓孩子針對美語有、而華語沒有的音素,多加練習。
所以在我們的系統裡,主張「萬丈高樓.吐舌頭」。
要蓋好英文這座高樓,第一步就是讓孩子的口腔肌肉習慣「吐舌頭」。把母語裡面根本不存在的最小音素,儲存在大腦裡、內建在口腔肌肉裡。
我們教孩子用吐舌頭的方式,念華語的「三十三」。孩子會被逗樂,會笑著練習,會想說:這是什麼奇怪的聲音啊?
背後的用心是,我們是用孩子最熟悉、最有安全感的母語「三十三」來引導孩子把吐舌頭的動作,練成不假思索的習慣,讓反射腦接管耳朵和口腔的基本功能。
最終目的是希望,將來孩子要用英文對話時,大腦寶貴的記憶體可以騰出空間,去組織談話的內容架構,而不是卡在擔心自己的發音語調對不對。
我們認為,考量到華語與英語兩種語言間的
1. 基本音素 2. 音節結構 3. 說話韻律
等差異,臺灣孩子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要像樂高積木一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有了這些聲音的暖身,再接著進入文字書寫系統,才能讓孩子在識字閱讀的過程中,事半功倍。
❤️️ 懇請支持我們把 《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 送進體制內
◼️ 有興趣導入我們系統的體制內、外學校,歡迎致電聯繫 https://bit.ly/3q9Ly9A
◼️ 誠摯邀請您線上入黨 https://bit.ly/3u3F1iY
◼️ 我們對雙語政策的論述和教案都在這頻道裡 https://bit.ly/2Ld2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