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光」不一定走直線,因為還要考慮宇宙重力場的因素。但在地球上,99.9% 的光都走直線。
剛接觸科學的小學生,能把常民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理解通透已經很不錯了。先地球,再宇宙。不需要一下子把整個宇宙的光現象都拿出來教。
我知道 English「口音」有很多種,這是英語擴張全球後的必然結果。但在國中小學英文課本裡,99.9% 都是美式發音。剛接觸英文的小學生,能把課本裡的發音語調規則內化,學會字母拼讀法,進而能識字閱讀,是英語文教育的當務之急。先美式,再世界。不需要一下子就把全世界的英語口音都拿出來教。從已知學未知,從母語到外語,從不變到多變,從規則到例外,從英美到世界,從地球到宇宙。
凡事都應有先來後到的順序。世界口音不是不尊重,多元文化不是不重要,而是考量到體制內的英文課教學時數、軟硬體資源有限,我們能否集中火力,共識一致,把孩子的英文基本學力帶上來再說?英文基本學力的重要性,可參考曾世杰教授的這篇文章 https://bit.ly/3rFypVN 裡面提到高職生低落的英語文程度,這個問題不會長大就好了,只會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年復一年的高職生統測英文數據,雙語政策的主導者是刻意不提,還是不忍心提?
這半年以來推廣《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遇到很多訕笑誤解,像是「華國腦」、「注音?我才不敢這樣教小孩英文!」、「臺式英文笑死人喔」...
我常常想到臺大社會系藍佩嘉教授在《拚教養: 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一書中的討論。「主流英文學習腳本,往往有著習焉不察的偏誤,如預設了中產階級、核心家庭、專職母親做為典型,忽略或排除了勞工階級、少數族裔、單親、隔代教養等差異處境。
當某一種英文學習方式、教與學的形式被視為正統、進步與理想,同時也意味著其他英語學習樣態被貶為異端、落後、不適任。這樣的評價系統,讓資源不足的家長、老師,經常陷在自我懷疑、困窘、焦慮、怨恨等情緒不安全,擔心自己永遠沒辦法「做對」。」 上面的這個段落,是我將書中的「教養」用「英文」來替換改寫,凸顯在拚教養的圖像裡,絕對少不了拚英文的板塊。
藍教授常在不同的演講與專訪裡,提醒大家「形式上的公平,並不是實質的平等」。藉著她的提醒,來檢視主流英文學習論述、雙語國家政策的內容時,會發現裏頭隱含的中產階級、科技萬能的敘事偏誤。親子部落客說:「培養英文耳朵的黃金期在 0~3 歲」、「從小帶著孩子看卡通,怎麼會需要 ㄅㄆㄇ 來輔助學英文發音?」 彷彿每個家長都做著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有足夠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陪著小孩唱英文歌、看英語卡通、買繪本做親子英文共讀。
國發會說:「政府過去在推動雙語政策時,在師資與經費的限制下難以全國一體適用,現藉由新興科技與數位學習平臺可縮短城鄉學習的落差,幫助偏遠地區的孩童享受與城市同樣的網路學習資源。」彷彿科技能消彌日益階級化的英文學習,卻不提教育現場的科技軟硬體並未雨露均霑,且天真地認為科技的介入能幫低資源家庭的孩子找到動機、善用讀書方法、發展無限可能,所以「用英文學各個科目」,就變成了再自然不過的英文學習歷程。
附圖為南投縣某國小的圖書櫃。 外師到不了、科技到不了的地方,一字排開的三十本《超自然發音字典》,是幫助英文接觸量不足的孩子從 #母語聲音 過渡到 #英文文字 的橋樑。
這個學區裡的很多家長,沒聽過藍思值,也不知道怎麼英文共讀,但是在親師懇談會後,有家長開始願意陪著孩子從 ㄅㄆㄇ 發音重新學英文。 南投小鎮傳來這個消息,令人開心振奮。我又想到藍教授在《拚教養》書末的例子。
「我身邊有人有辦法五、六點就爬起來,為小孩子做很精緻的便當。我認為,若父母有餘裕,也可以加入為學校營養午餐把關的團隊,如此一來,不是只有一個小孩吃得很均衡,而是很多小孩都可以吃到健康、營養的午餐。」 我也好希望有餘裕的父母們,能加入 #臺灣雙語無法黨 的行列,不只讓一個小孩的英文基礎打得紮實,而是很多小孩都可以有健康均衡的英文學習。
邀請您與我們一起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益,帶著低成就的孩子把 #發音語調 的基礎打穩,進而能 #識字閱讀,把英文基本學力帶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