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集【黨主席時間】開始之前,小編認為要先思惟生存、生命、生活這三者的定位,才咀嚼出本集的耐人尋味。
生存,小編定位為,為了活下來需要的條件。
生活,是為了過上舒服日子的取捨和選擇。
生命,在我的告別式上大家在追憶時會怎樣說?再拉回到現在的我要怎麼活的態度。
本集黨主席將生存之於生活之於生命的概念,放在2020年本黨的立場,以及面對臺灣雙語教育的邏輯思考上,指出了很多發人醒思的觀點和低廻之處。
一、本黨的生存、生活、生命
臺灣雙語無法黨能存活下來的證據,最直接的是今天還能透過電腦螢幕看到主席、看到團隊正在運作;活下來後還想活得講究,則是另一種追求更好的生活態度,像是黨辦公室的牆壁漆成與黨徽相呼應的粉紅顏色;而這些點點滴滴的講究堆積成本黨安身立命的遠景,讓臺灣孩子拿下全世界中英雙語能力兼備的話語權能力。
二、臺灣雙語教育的生存、生活、生命
相同論點放在英文教育上,語言基本的「生存」要求是:「發音和聽力」,若講話別人聽不懂,也就代表這個語言沒有存活下來的空間;在能聽懂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增添一些婉約之間帶有陽剛之美的內涵,讓對方感到餘音嫋嫋,則必需靠「經典與文化」兼備的「生活」豐富性;當肚子的墨水夠了,理性與感性融合成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創作」的欲望和能力就自然流淌在「生命」裡。
臺灣是被殖民主義影響的,無論在人民性格、教育都留下痕跡,也造就了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樣的美喻。另一方面卻也隱含著人民對於自己在國際競爭力的不自信。主席說:臺灣是塊福地、人民有福報,在此刻全世界都因武漢肺炎疫情的種種隔離政策和經濟衰退,臺灣卻能異軍突起就是不言而喻的最佳例證。只要有共識,臺灣孩子就能站穩領導中英雙語的發言權。
國人在英文學習上首重「背單字」的觀念,也是出自於對學習英文沒有底氣,只能先把單字背起來填補空缺。以英文為母語的母語人士,學習英文為何不先背單字?原因在於他們在生活裡體會,除了背單字以外有更多有價值的事物,而單字和文法全都囊括在生活裡。
三、捨?還是得?
歷史學家呂思勉對於生存、生活和生命的一番話,小編認為與主席今天的言論有相互輝映之共鳴。呂思勉認為:人生在世,除掉極庸碌之輩,總有一個志願。志願而做到,就是成功、快樂。志願而做不到,看似失敗,然而自己心力已盡,也覺得無所愧怍,也是快樂。志願各人不同,似乎很難比較。然而其人物愈大,則其志願愈大,為人成分愈多,自為成分愈少,則是一定不移。哪有蓋世英雄之志願只為自己為子孫;說此話正見他自己是個小人,所以燕雀不知鴻鵠之志。(出處:呂思勉〖三國史話〗)
人活著總為了追求快樂,即使人人志願各異。但「為人成分愈多,自為成分愈少,則是一定不移。」主席也說了看起來是捨,然其實是內化的把自己的生活「活」出了一個「得」的生命高度,幫了別人也成就自己。師資教人發音,幫人度過學習英文的生存階段,也就忘了自己的生存問題,根本不需要取捨是不是從背單字學英文這個問題。
這樣的邏輯放在英文的文化經典和創作上,都是相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