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今年政府提出「2030臺灣雙語」的口號,整個教育體系的配套措施不斷往雙語的方向傾倒。在以雙語為目標大步邁進的同時,卻很少人意識到其實東、西方兩種語言早就在臺灣融合。
2030年,我們的孩子會比現在多出10歲,不論現在的我們選擇用怎樣的方式教育孩子,那時的臺灣會是怎樣的風景?臺灣真的會雙語嗎?雙語一定是中文和美語嗎?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在跨出每一步之前仔細思考。
一、盤點的概念
我們出門之前會檢查一下有沒有帶錢包和鑰匙,去看電影的時候要檢查有沒有電影票,臺灣要成為雙語國家需要的是一輩子這麼長的時間,政府在喊出「2030臺灣雙語」之前是否有先回頭盤點?中文的精髓是什麼?美語講究的什麼?
中文,是世界上最講究線條的語言;而繁體字(正體字)則是最精要的環節。印歐語系卻恰好相反,講究的是聲音(語調)。
這樣的雙語常識不僅是擬訂政策的官員該懂,每一位希望臺灣雙語的家長也都該懂,否則孩子在嗚槍起跑後很有可能是往反方向奔馳。
二、雙語能力好不好?該用「動詞」介定
講到美語學習成效,大部份人的反應會聯想到文憑、分數、檢定、單字⋯⋯等一堆「名詞」去衡準夠不夠份量,但這些都是語言的副產品,並沒有察覺到「動詞」才是語言的本體。
例如:提到中文的精髓在線條,當在書寫中文時,最貼切的動詞是”Draw”,若用”Write”來描述是夠不完整的。回想一下,小孩在學寫中文字之前一定有一個階段是用「畫」的,繁體字一開始的形成也是象形文字。中文字的學習是從「畫中文」到「寫中文」。
而印歐語系裡講究的是聲音,不同的語調有不同的涵義,我們開口說美語之前該學習的是如何「哼」語調,掌握一套又一套表達語意的原則,而非一個單字一個單字背它的中文解釋。
臺灣雙語的源頭:畫中文進而寫中文,哼美語進而說美語。這是很宏觀的想法,很關鍵的開始。
這樣的觀念建立之後,在體制內研發「畫中文」的雙語課程,「哼美語」的雙語課程。
什麼是畫中文的雙語課程?簡單來說,是軟筆的、硬筆的書法課,堆疊的都是中文裡線條的講究。
什麼是哼美語的雙語課程?千萬別想成是唱英文兒歌,而是「哼語調」。『蕭博士 簡單的 單字語調表』4*4的表格可以把所有英文單字一網打盡,從單音節到多音節的單字,先哼再唸、萬無一失。直述句也可以透過「一聲、輕聲、四聲」找到規則,簡單到全世界的孩子都可以做得到。
三、總結
臺灣要雙語,要抓住精髓。中文的精髓是線條,世界這麼大,繁體字只留在臺灣,孩子應該學書法;先畫字,再寫字。
學美語,先哼美語,再開口說。「先哼再唸」,先把單字的聲調哼出來,再把單字的咬字唸出來。
這些單字的聲調幾乎是所有臺灣人會唸錯的。臺灣要雙語,學美語不要一個字一個字矯正,要一個模式一個模式矯正、要一套一套的原則。
雙母語學殿出版的「超自然發音字典」裡每一個字都是先哼再唸;沒有學不會、只有不想學。
當全民學美語的共識都是先哼再唸,臺灣人的聽力和口說能力就能是全球第一,只要有共識就辦得到。如同臺灣在新冠肺炎的防疫工作,勤洗手、戴口罩有共識,就是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