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前一篇探討國人普遍有問題的子音發音,本文繼續介紹剩下的英語子音,並點出我們在練習上容易忽略的細節供大家參考。為了參照上的方便,我們仍然附上前篇文章所使用的「英語子音調音方式及位置表」,幫助讀者理解。 本文將首先處理表一的橫排第一列,也就是所有的「塞音」。所謂塞音,簡言之就是氣流通過調音器官時受到阻塞而發出的音。詳細來看,發音的過程包含三個動作或狀態: * 舌頭或唇阻斷氣流 * 氣流受到阻斷,因此口腔內壓力升高 * 釋放壓力 英語的塞音可分為三組,分別以其氣流受阻的位置來區分:雙唇音/p/與/b/;齒齦音/t/與/d/;軟齶音/k/與/g/。這些兩兩一組的音我們稱作minimal pair,前面叫無聲子音,後面是有聲子音,因為minimal pair中只是有無聲的差異,調音器官的動作實際上完全一樣,因此接下來的介紹中我們會將兩者的調音方式一併說明。 * /p/與/b/ 雙唇閉上,使氣流受阻。氣流釋放的當下,若無聲帶振動即為/p/,有則為/b/。注意舌頭位置對這組音完全不影響,因此舌頭可以在此時就為下個子音預備動作。比方要唸bring,下個子音為/ɹ/,舌頭此時即可預備/ɹ/的位置,唇與舌彼此互不影響。注音符號的ㄅ與ㄆ分別可對應有聲的/b/與無聲的/p/。 * /t/與/d/ 在這一組minimal pair中,舌尖往前幾乎接觸上排牙齒後方,上下排牙齒閉合,雙唇閉合,氣流在此受阻。最後,舌尖、牙齒、雙唇同時放開,使氣流通過,此時完成發音。特別要提到的是,雙母語注音符號針對/t/和/d/音都有特別標註。我們使用T和D兩個符號來區分。我們分別介紹如下:
* T:雙母語注音透過ㄊ加上上標的ㄘ,強調國人可在我們的ㄊ上面加上一點點ㄘ的摩擦音來練習。這個細微差異即便在國際音標的嚴式標音中都沒有區分(國語的ㄊ以IPA嚴式標音記為[th],而英語的t也是[th],兩者均標記為送氣),但以實際經驗而言,英語的/t/在許多情況下要比國語的ㄊ多了一些約略在齒齦附近的摩擦音(儘管定義上不被認為有擦音性質)。請聽周杰倫「聽媽媽的話」一曲中,副歌「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的「聽」與「她」兩字的咬字,大家應能明白。兩個ㄊ音其實就是我們所描述,典型的英語/t/音。但這種發音,顯然不是我們一般日常說話中會使用的ㄊ。
* D:我們國語的ㄉ是否完全等同英語的/d/?其實也不盡然。雙母語注音強調,英語的/d/比中文多了一點ㄗ的齒齦附近的摩擦音。同樣的,IPA音標亦未對此區分,但我們同樣可以透過流行歌曲中找到證據。一樣是周杰倫的例子,請聽「稻香」一曲,「跌倒了就不敢繼續往前走」、「小時後的夢我知道」兩句中的「跌」和「道」,實際上就是英語的/d/,但明顯與平常我們說話時用的ㄉ有區別。
眼尖的讀者應該早已發現,我們在前幾篇文所列的調音方式及位置表(以下簡稱「調音表」)中,使用了一個倒過來的r符號(/ɹ/)來標記r的發音。在IPA的嚴式標音(narrow transcription)中,我們所熟悉的r發音是專門用這個顛倒的/ɹ/來標註,但/r/是指像西班牙文或義大利文當中的齒齦顫音(alveolar trill,俗稱打舌或彈舌音)。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接著要介紹兩個擦音(fricative)/ʃ/、/h/,兩個塞擦音(affricate)/tʃ/、/dʒ/,以及三個鼻音(nasal)/m/、/n/、/ŋ/。
在個別介紹英語子音的發音方式前,我們將先對子音做個簡單的定義、分類,同時稍微解釋這些分類下會出現的一些技術性名詞。理解這些概念會更有助於我們學習英語子音的發音(當然練習的方法與對細節的留心也同樣重要)。接著,本文將先從國人發音較困難的那幾個音開始介紹,幫助大家留心其發音位置與方式,進而改善發音。
我們用了三篇的篇幅詳細介紹了十五個英語母音的發音方式,並且輔以雙母語注音符號說明,只要透過符號的微調,其實注音符號和任何音標系統一樣,都是學習英語發音的工具。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特別針對四個台灣學生普遍有問題的四個母音,介紹了自我改進的方法。本篇及接下來兩篇將繼續針對剩下的十一個母音,分別說明與示範。
在所有母音中,台灣學生最常發不到位的音筆者認為有cake的[eɪ]、cat的[kæt]、sit的[sɪt]與put的[pʊt]。我將分別說明這四種母音的發音方式並示範,並指出常見錯誤所在於如何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