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臻知灼見 ─

我對雙母語教學法的評論 (1)

謝宜臻   2020-08-18   7601

看到「用注音教英語發音」、「用雙母語學習法來學好中英文」等說法時,有受過語言學訓練的人,大概都會不自覺皺眉,心中警鈴大響,覺得這是在講三小朋友。

我目前讀到的雙語文獻,都不支持「雙母語」這個概念,「雙母語」這個詞裡所隱藏的假設「兩種語言可以學得一樣好,平均好」是值得商榷的。所以我剛開始聽到「雙母語教學法」時,心中有滿滿的懷疑。

但我的學術訓練也教會我,要評論一個議題,要先對它有基礎的認識,讓討論聚焦在事實 (fact) 進而去理解其背後的世界觀 (ideology)。

所以我看過蕭博士在 YouTube 上的所有影片 (包含早期以「問老師」身分出道的全台演講)、回溯其臉書上的貼文 (從最近的一篇看到 2014.05.01 的第一篇)、在教育廣播電台曾錄製過的節目。

我的初步評論如下。

這是一套超越正反兩端的語言學習法,甚至未來有可能迎來典範轉移的新境界。典範轉移這四個字太學術,用畢卡索的畫來解釋,就是「看世界的方式只有一種,直到別人教會我們用不同的眼光」。

正:學英語增加國際競爭力

反:學英語壓迫本土文化力

合:用人文的溫度、廣度、深度去包融台語、中文、英文;

      用系統化架構去學習跨語系的語音、文字、文化

蕭博士曾是留美小學生,後來是北京清大的翻譯博士,把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翻譯成優美的中文。在我看來,這個翻譯博士的學位,相當於一個中文文學博士 + 一個英文文學博士的份量。

師大翻譯口譯組榜首,托福滿分,曾任陳前總統口譯,這樣語言造詣極高的人,長期投入英語基礎教育,二十五年如一日。

爬梳蕭博士在網路上所有的資料後,發現我其實誤解了「雙母語」的深意。它打破了我對語言學習方法論的狹隘,超越了我過往學習語言的想像框架。以下摘錄蕭博士對雙母語的定義:

『雙語跟雙母語,差別有二:

① 雙語強調「表相跟應用」;雙母語強調「本體」。

② 雙語強調「母語外語並重」;雙母語強調「母語提攜外語」

以上是理論。

具體實踐有三:

① 先善用母語既有聲音,調整外語發音,累積日後學習的資本。

② 再大量默寫、背誦外文經典,將西方文化內化與深化。

③ 透過大量「動態對等翻譯」的鍛鍊,熟稔兩種語系之間各種細微轉換。

透過實踐,我們回顧理論:

① 本體,指的就是美語的「聲音」,中文的「線條」。

② 提攜,指的就是華語有多準,美語就多準(善用母語來調整外語發音);中文有多好,英文就多好(透過翻譯的鍛鍊)。』

回頭來看台灣的英語教學,從全美語教學法、溝通式教學法、到現在的 CLIL 教學法,我們的眼睛總喜歡向外看。

Inhumanely 拿著各種不合身的英檢量尺檢視孩子的語言靈光,Uncritically 移植外國新潮的教學法,再 Unfortunately 感嘆台灣的英語教育很失敗。

所以我很開心也很感動,台灣有一套自行研發、邏輯嚴謹、定義清楚、環環相扣系統化學習、消融語系隔閡、超越既有典範的英語教學法。蕭博士的 #中英文雙母語教學法,是一套向內看的教學法,是一套接地氣、通國際的教學法。

相較於我這個體制內的逃兵,我非常敬佩蕭博士願意組織眾人的力量,去改變體制,從源頭去解決台灣英語發音教學法的謬誤,幫助孩子英語學得更好、更有自信。

蕭博士正在發起 #台灣英語教改 的社會運動,他是認真誠懇的,把整套解決方案端出來,連聲音字典、教科書都編好了,教材每一處的巧思細節,都充滿人文溫度,讓人驚艷。

誠摯邀請各位朋友多多了解、進而支持 #雙母語學習法,因為我們台灣的孩子們,不論在偏鄉或都市,都值得更好的、以孩子為本的、包融母語的英語學習環境 (寫到這裡眼眶溼溼的,盡在不言中 ❤️)

讀完我的分享,若是意猶未盡,若是還有疑問,請各位朋友務必撥空參加:

◆ 時間:8/20 (四) 早上 9:10 ~ 10:10  蕭文乾博士的線上講座

◆ 主題:如何把美語聲音練好的 90 個步驟,包含語音、語調、語感

◆ 地點:ZOOM  (會議室號碼 910 270 1010)

◆ 不知道如何操作 ZOOM 的朋友,可參考這支教學影片喔 https://bit.ly/2Y6e6Vy

▎宜臻老師補充:

(1) 蕭博士的「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不是要消滅 phonics / KK / IPA …等發音教學,而是提出一個務實的方案,讓資源有限的體制內英語教學,發揮最大的效益,用孩子熟悉的注音符號、熟悉的母語聲音,去精準組合、橋接美語聲音。

關於「注音符號如何協助發出美語聲音」,請參考【蕭博士注音符號表】https://bit.ly/2CrttjL

關於「注音符號表如何接軌phonics / KK音標」,請參考【音標的真實義】https://bit.ly/3aobgA5

(2) 蕭博士的「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不是要獨尊美式發音,而是考慮到體制內的資源有限,先定位於美式發音。之後孩子長大了,在跨文化的國際溝通場合裡,舌頭要捲不捲,談吐要雅要俗,都可以自由選擇。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自由度可以讓我們的孩子,針對與談者的身分、場合、話題、欲達成的溝通目的等,進行語言調適 (communication accommodation),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

P.S 典範的轉移過程,摘自《不用數字的研究》,謝瑞麟. 2017. P98


2020-09-18   謝宜臻   2577

我們為什麼要組黨

臺灣學英文,大街小巷裡,有太多不健康正常的做法。而體制內的教育現場,M 型化的英語學習環境,一年比一年嚴重。 有些孩子從小就大量接觸美語、原文繪本,有些孩子連中文的輸入量都都不足。上了小學,全班一起上外師的全美語課程,「多聽敢講」真的就能把英文學會了嗎?

- 臻知灼見
2020-09-11   謝宜臻   3549

臉友對雙母語學習法的回饋

我是從國小開始注音就從來沒及格過,國中要升三年級那個暑假還被導師強迫到校學習注音符號。我的自信來源就是我用197分打臉全校老師。英文也是用不到20分打臉英文老師。你要我們上課就默寫課文,背單字、文法、片語、介係詞等等根本就沒用。我給你(加上補習班)揍了幾年,答案就是不到20分。

- 臻知灼見
2020-09-03   謝宜臻   3299

我對雙母語教學法的評論 (2)

《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的設計初衷,是希望在孩子一開始學陌生語言的發音時,藉由母親般溫暖的母語聲音,把陌生語言變得熟悉,把美語發音的肌肉記憶 (包括假子音、吐舌音、彈舌音、連音、語調…等),變成母語般的反射動作。 上手之後,孩子就可以銜接體制內的 Phonics 與 KK 音標,ㄅㄆㄇ 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就自然消失在螢幕前了。

- 臻知灼見
2020-08-17   謝宜臻   7485

用注音學美語發音

我從質疑、好奇、慢慢理解、最後被完全說服,花了三個月。 我把這個教學法,分享給關心偏鄉教育的友人,只花三分鐘,他就懂了。

- 臻知灼見
2020-08-02   謝宜臻   5249

表演藝術科老師的心聲

我之前寫過很多文章,討論教育現場的英語學習問題。今天這篇文章,要從表演藝術科老師的心聲,來討論雙語教學政策如何排擠專業科目的老師進入教育界。 「藝術領域」自九年一貫課綱時代起 (2004 年),列為國中小課程的教學領域。現行的 108 課綱的領域課程架構下,包含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三科目。 藝術領域的課程目標是希望「經由多元的藝術學習與美感經驗的累積,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的感知覺察、審美思考與創意表現能力,從快樂學習的過程,充實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臻知灼見
2020-06-17   謝宜臻   4325

我為什麼反對2030雙語國家政策 (4)

前陣子技職統測放榜,超過 7 萬名考生英文不及格。這則新聞沒有得到太多社會關注,在 Dcard 上面卻引發技職科大生 vs. 一般大學生的筆戰。有人笑說 chicken 這種國中程度的單字也在考,「能拼錯的人反而比較厲害呢」。 在彼此叫囂的留言裡,我看到的是教育體制如何犧牲英文進度跟不上的孩子、還有社會如何給予孩子不切實際的英語期待。

- 臻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