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體制內非常有限的資源下,取得理論與實務的平衡,讓極度 M 型的英語學習現況,得到初步的解決,是我最在意的事。
我同意目前的《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還有一些可以再微調的空間,這就有賴未來新一代的語言教學研究,在中英文語音學的基礎上,繼續接棒讓這套系統更好,讓第一線的老師、學子用得更順手自在。
《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的設計初衷,是希望在孩子一開始學陌生語言的發音時,藉由母親般溫暖的母語聲音,把陌生語言變得熟悉,把美語發音的肌肉記憶 (包括假子音、吐舌音、彈舌音、連音、語調…等),變成母語般的反射動作。
上手之後,孩子就可以銜接體制內的 Phonics 與 KK 音標,ㄅㄆㄇ 完成階段性的任務,就自然消失在螢幕前了。
《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不是要否定 Phonics 或現存的任何音標系統,我在過往的貼文都有提到 #臺灣雙語無法黨 已有備妥銜接方案,包括接下來在 9/27 (日) 要發布的調音字典,都是銜接方案的一環。
《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我把它看成是臺灣小學生學習陌生美語的 第一性原理。面對傳統的 Phonics + KK 發音教學模式裡,《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試圖拋出以下的質疑:
1. 「D D D、的的的」,這樣的發音教學起手式,適合臺灣孩子學習外語的認知、情意、技能歷程嗎?
2. 在 「D D D、的的的」的步驟之前,是不是還有我們過去沒發現的環節,而那才是臺灣孩子學外語的第一性原理?
馬斯克用第一性原理找到源頭,突破了回收火箭與低成本電池的技術困境。而我也樂觀相信,《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正在扮演這樣的角色,突破孩子學習中英文發音的學習困境。
我過往的語言學習論點,有一些是與蕭博士的出發點相同,包括:
1. 母語好,外語才會好。
2. 母語是我們身為一個人,思想與情感的起源。
3. 語言是外在工具,最終的目的,是找回身為人的價值。
4. 發音系統是轉動英語學習飛輪的第一驅力。
也有一些觀點跟蕭博士相反,後來我被說服是因為其論述的:
1. 邏輯縝密、定義清楚、有系統化架構
2. 有語言教學上的實證成果
3. 獨特的中英文母語養成過程,提供了超越現有框架的觀點與做法
我以過往的教學與研究經驗,做出專業判斷,認為把《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當成體制內英語教學的第一步驟,目前來講是正確機率最高的作法。
愛智之人,追求的是接近真理,而非面子輸贏。在科學進展史裡,後人拿新證據反駁前人,解釋力強的取代解釋力弱的,都是常態。
若未來我發現有更適合臺灣孩子的語言學習觀點、理論,要我再打臉自己一次,那也是絕對沒問題的,我也會誠實地跟各位朋友報告。
至於有同行批評我的措辭、宣稱太過武斷,這個我就要從 Genre analysis 的角度回應您。#社群內容寫作 作為一種文體,有其特定的情境、與特定的溝通目的。
我把我的個人版定位成 #語言學的科普觀念交流 #協助臺灣朋友建立雙語自信 ,目的是希望版上的讀者,能用不卑不亢的心態,用科學方法來學習英文。我不是在寫 peer-reviewed paper,過度使用 tentative language 只會讓我的受眾覺得不耐。
往後我也會嘗試不同的寫作手法,平衡科學語言與社群語言,並在文末附上資料來源,供各位朋友參考。
順帶一提,目前體制內使用的 KK 音標,從 1944 年發布以來,就未再修訂。臺灣在 2020 年的現在,仍然用著 1944 年的發音系統 (暈),這真是一件非常弔詭的事。
期待有心人發起另一場英語發音教學的改革運動,把體制內早已不堪使用的 KK 音標,換成國際接軌的 IPA 音標。
#全世界只剩臺灣用KK #好難接軌國際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