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技職統測放榜,超過 7 萬名考生英文不及格。
這則新聞沒有得到太多社會關注,在 Dcard 上面卻引發技職科大生 vs. 一般大學生的筆戰。有人笑說 chicken 這種國中程度的單字也在考,「能拼錯的人反而比較厲害呢」。
在彼此叫囂的留言裡,我看到的是教育體制如何犧牲英文進度跟不上的孩子、還有社會如何給予孩子不切實際的英語期待。 學好英文的金三角:自主的興趣或需求 + 好方法 + 長期練習。 要適性揚才、要根據學生興趣去設計課程,必須降低師生比。教育現場沒有,所以不管學生之前的洞是破在哪裡,教學進度只會無情地把他們輾壓過去。
比起在校門口貼紅榜,AI 時代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學習」的方法論。教育現場沒有,所以學生常陷入低等的勤奮,不知道如何解決學習上的難題。 而老師也被迫在禮拜六加班上課,我每次犧牲周末去上校內加強班,總想大叫這真是夠了,我們可不可以跳出這種無限窮忙的老鼠迴圈。
要深刻內化學習內容,必須耐心練習,長期陪伴。教育現場沒有,師資訓練不足、教學時數不夠、雙峰現象嚴重,而長官還做著 2030 雙語國家的大夢。 光是最基礎的英語發音系統,從自然發音、子母音、彈舌音連音削弱音、篇章語調,都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長期練習、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
一周只有三、四節英文課,社會大眾卻高標準地期待,國高中學了六年,就應該開口說流利英語,流暢在中文英文之間轉換。我們有給孩子相對應的學習資源、相對應的學習時間嗎?
不要跟我說進口的 CLIL 教學法有多好用。CLIL 是歐洲土壤種出來的樹,移植到台灣的公立中小學,只會變成一棵超級尷尬的塑膠假樹。長官不要自嗨了好嗎? 不要跟我說「歐洲能,為什麼台灣不能?」歐洲學生的多語能力 ≠ 台灣學生的中英雙語能力。歐洲人並沒有比較有語言天賦,而台灣學生並不是笨到連一科英文都學不好。
一門外語好不好學,牽涉到你的母語與外語之間,語系是否相近、文化是否相近。 歐洲在地理位置上本來就是多語的環境、彼此間的文化相近、各國語言系出同門。就語言距離來講,歐洲各國的語言,就像彼此的方言。 我遇過的德國人英文都超好。有次問了我的德國朋友,她說英文、德文同屬日耳曼語支,而且德文的文法更複雜,連德國人自己都覺得很難,所以對她來說,學英文只是小菜一碟。
去年有一則新聞,提到英國的國中生,選修外語的人數逐年下滑,情況嚴重到一群語言學家連署公開信,批評教育部把國中會考外語科目的評分標準設定太高,帶給學生不成比例的考試壓力,「如果學生一直得不到相對應的成就感,那他們還有什麼動機學好外語呢?」 我的感覺是,你們大英帝國的小孩也太玻璃心了吧!大部分學生選修的是法文、德文、西文,又不是火星中文,這麼一點苦就受不了,我們台灣小孩可是每天都在受火星英文的荼毒啊!不學習其他外語,怎麼培養跨文化的同理心,還以為自己是日不落國世界中心嗎?
有時候我真的很受不了這種英語單語者的自大傲慢。 這兩年我在伯明翰大學教學術英語,第一堂課都會跟說中文的學生講:中文和英文是兩種非常不同的語言系統,你們能一路努力到這裡,用英文來學習碩班課程,真的很不容易。學英文犯錯千萬不要自卑,但要從中讓自己更進步。 學中文這麼久,我都不敢說自己精通中文,可以流暢的說與寫來表達自己,更何況是英文?要在中文英文間轉換,就是多聽多練多犯錯,學語言沒有速成法。
給曾經在英語學習受挫的你:你應該為自己的英文程度感到驕傲,並帶著這份自信持續精進,我們一起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