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法),是近年來政府提倡的英文教學方法。CLIL主張內容和語言學習的結合,透過用英語教授各式的學科(例如科學、地理、歷史、藝術等),可以達到語言和學科知識的雙重學習效果。 一般認為,CLIL的教學方式有著「真實語境」與「即學即用」的優勢。 一、真實語境 相對於過往碎片化是英文教學的方式,CLIL教學法在課堂上,著重於真實語境的傳達與運用,每堂課都有不同的學科以英文貫串,於是學科知識內容可以和英文教學結合,相得益彰。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處於真實的語境中,有利於學習、理解和記憶。 二、即學即用 CLIL教學方式,學科的知識架構與語言吸收與表達是同步建構的,能將語言(英文)作為學習其他學科的媒介,給學生提供了即時運用所學語言的機會。因此學生對知識和語言的連結是強烈的,對於語言的運用可以即時掌握。 然而倡議在臺灣以CLIL教學法來實現英文教育的論點,可能忽略了當時CLIL的發展背景。 「CLIL教學法」,是1994年由芬蘭學者David Marsh 提出,其概念與用意是為了讓歐洲各國利用本身多語言的優勢,從教育中整合與加強學習另一種語言。因此發展CLIL,要在課綱之中除了原定的語言課程之外,加入以特定的「額外語言」來落實學科課程。在這裡提到的「額外的語言」(additional language),可能是當地廣泛使用的「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方言或由其他國家而來的「外語」(foreign language)。 舉例來說,有三個官方語言的比利時,以德語及法語在小學和中學推行CLIL;西班牙則是在加泰隆尼亞區實施CLIL,鼓勵學科教室內使用加泰隆尼亞語。 換句話說,當時David Marsh 提出的CLIL教育方式是為歐洲各國的教育把脈,讓各國可以因為不同的「額外的語言」或「第二語言」找尋不同的“組合”,落實雙語教育。若是要把臺灣的例子放進來David Marsh的思考裡,應該是類似在我們的學科課堂裡,以臺語或是客家語教學,讓臺灣既有的「額外語言」可以獲得整合與運用。 英語作為全球通用的語言,近年各國以英文作為「額外語言」以CLIL的概念教學成為了趨勢。2018年12月,我國行政院公布了「2030年雙語國家政策藍圖」,計畫以12年為期,全面提升國人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及國家競爭力,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 這個重大政策簡單來說,學校教育將大幅增加用英語授課。於是上述的CLIL變成為了顯學,蔚為風尚。只要留心目前推行CLIL雙語課程的學校,幾乎立即成為了滿額學校。 身為臺灣雙語教育改革的政黨,臺灣雙語無法黨有必要為社會發聲:「CLIL並非不好,只是有些環節政府沒有思考好。」 我們是想一個問題: 我們的數學老師,要用超簡單英文句型,解釋數學;而底下孩子,用超簡單英文句型,回應老師。而他們之間,進行的那件事情,叫做English conversation. 而「那件事情」在坊間的補習班,都正在發生,都收費。我們捫心自問請問:全臺有哪位老闆,會聘這位數學老師去這些補習班教這門英文「會話課」?再問:全臺有哪位家長,會花錢讓孩子去上這位數學老師的英文「會話課」? 但是,我們卻要以「CLIL」之名,以一個芬蘭人發明給歐盟使用的教育夢想之名義,以「科目與外語整合教學」的大帽子名義,以「多接觸英文,總不是壞事吧?」之莫名其妙之名義,讓這麼荒謬的場景,天天在國民義務教育的每一間教室上演。 沒有一個老闆會花錢聘數學老師,教英文會話課:除了教育部。 沒有一個家長會忍受讓數學老師,教英文會話課:除了你我他。 而瘋狂的行為,可以停止嗎? 別再裝睡了。是誰同意要全面使用CLIL的? 而讓外行人做內行事的這種大風吹的遊戲,對岸玩過一次。 叫做「文革。」 CLIL不但是決定臺灣未來30年雙語成果的最重要理論;也是當今全人類最浪漫、最理想的外語教學理論;但CLIL卻也是迄今全人類最滑頭、最漫無邊際的教學理論。 臺灣的孩子不缺理論,教育現場需要的是實踐。 什麼叫理論?預測未知的未來,叫理論; 什麼叫實踐?當下一翻兩瞪眼,叫實踐。 臺灣雙語無法黨日前印製了一本小冊子《臺灣雙語好好講:CLIL雙語字典》。又名:《那些年,我們一起音小失大的英文字》。裡面清楚列舉三類英文字:「開心就好、雞同鴨講、一聽道地。」這三類的意思依序是: 一、開心就好 當你唸到這些字,沒有好與不好,當你唸出的時候,外國人也聽得懂,所以你有沒有唸正確不重要,開心就好。好比說把Apple唸成「阿婆」或是「A婆」,你開心就好。 二、雞同鴨講 這裡頭的單字我們常常不明究理,覺得這樣唸和那樣唸並沒有差別;但當外國人聽到的時候就差得天差地遠,好比說:Dead以及Dad。這些雞同鴨講的字沒有校正,往往讓外國人一頭霧水、雞同鴨講、啼笑皆非。 三、一聽道地 這些字,若您能注意小細節,在聲音的部分留意和微調,就能唸出讓外國人認為十分標準、道地的單字。好比說:mountain或是fountain的尾音。 我們將每一大類英文字,再按照母音,細分出子類,共收錄了119字。這119個字:1個1個唸;1個1個改;1個1個救。每個字,都是一翻兩瞪眼。 我們為何出版這個小冊子呢? 我們是要大聲疾呼,這些臺灣英語教育長期以訛傳訛、漠視的環節(發音)將在推行CLIL之後被放大,成為下一波英/美語教育的海嘯。 請不要再說,孩子是海綿,以後自然而然就會唸;我們只想要跟您說,孩子是您的,若能現在就能唸對幹嘛等以後? 因此雙語黨不但公佈這本小冊子的印刷檔案,黨主席蕭博士還親自示範發音。他不但親自示範發音,還帶一群孩子唸。從這其中您可以發現,語音的教育改革,就這麼的被孩子吸收和實踐。 在您看到這篇文章的同學,敝黨由衷的希望您做幾件事情: 一、點選這個連結,觀看教學影片和檔案 https://reurl.cc/xgM7zE 二、放下對於過去對英文的印象:1、深信「發音不重要,能溝通就好。」2、深信「發音雖重要,內涵更重要。」 3、深信「發音很重要,臺式美式英式日式都很棒。」 三、問問自己:難道,我們孩子即將亂唸的,只有這區區119個字? 四、盡力分享出去,讓更多人受惠。 自己的雙語教育自己救,臺灣的雙語教育不該只是囫圇吞棗的盲從。正視自己的母語背景,善用自己的優勢,回歸人類本然學習語言的本能,是我們殷切的呼籲!
雙語的最初,是發音; 而且是母語的發音。在那裡,我們可以看見外語的所有虛偽、歪樓跟邏輯雷區。
說到「母語」這兩個字,我們的社會,分成三大群人。各自堅持,各自有理,認為母語是:普通話、河洛話、其他族語。 說到「外語」這兩個字,我們的社會,又合為同一群人。同樣堅持,同樣無理,認為外語要:背單字、學文法、做考題。
70年來我們都問錯的問題:「學美語發音,用KK好?還是Phonics好?」您會不會覺得這個問題,一般人會覺得很不合理?進一步想,是不是要先有「標準的美語聲音」,才能問,用什麼音標系統去標註它,比較合理?
新加坡是雙語國家嗎?新加坡人自己覺得英文夠好嗎?中文夠好嗎?還是都好?還都差?
臺灣人學英文,從來沒有過真正意義上的選擇。 1960年,梁實秋教授引進KK音標,迄今全球只剩臺灣在用。2004年,教育部課綱明白規定,國小用phonics, 國中才能學KK。2021年,全臺CLIL大爆發,國中小每一科最好都跟英文整合教學。
臺灣孩子學英文。 低年級,強攻字母,畫葫其相,從頭看錯英文; 中年級,硬背單字,囫圇其用,繼續誤解英文; 高年級,苦思文法,不明其體,從此陌路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