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
臺灣的學生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短期內的英文能力會提高,未來的潛力會下降。這的確不是所有把孩子送進補習班的父母想聽的話;但今天必需談這個議題,在臺灣社會行之有年的學習英文狀況。
因為暑假到了,契機。
「為了短暫的利益,失去長遠的利益,在英文上怎麼判斷?」
因為眼前的需要而便宜行事,這道理人人都懂;我們都有過為了只是要吃飽,而拿未來的健康做交換的經驗。我們不講淺薄的道理,一步一步檢視這個道理是如何被應用?有沒有被應用?在我們絕大多數臺灣人的學習英文過程。
臺灣過去七十年,學英文的方法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KK音標,約六十年前。
第二個時期:Phonic,約三十年前。
第三個時期:近二、三年來在臺北市急速成長的,所謂以英語融入領域教學的雙語實驗方法。
無論哪一種時期,它們共同的特色就是所交的對象,都是針對一開始學習英文的孩子。
黨主席講了25年:「不要用未知的符號學未知的聲音。」今天再仔細分析一次:
1. KK音標不適合讓孩子學美語的理由:
這是用未知的符號去解釋未知的聲音,但我們每天在溝通、表達、想像時,都是用自己已經知道的部分去拼湊出來那些未知。
例如:用蝴蝶音這個符號,來學習蝴蝶音這個聲音;是用陌生的蝴蝶音符號在教一個母語裡不曾說發出的陌生聲音。
反對這個論點所持的理由是:在學習時有老師示範,不是用未知學未知。
鄉親啊!這不是用KK音標學發音,是「老師示範學發音」。
表面看起來是用KK音標學,但實質上是要小孩模仿老師的聲音學發音;這存在的問題是:老師唸錯,學生一定唸錯,老師唸對,學生也會唸錯;因為人類不是鸚鵡。
如何用模仿的方式學習?移民;沉浸式的在所有人講母語的環境,每一個人都這麼發音,而且都能矯正自己錯誤的發音,才有可能。
2. Phonic不適合讓孩子學美語的理由:
把未知的符號『蝴蝶音』用字母『A』取代;用陌生的符號,取代另一個陌生的符號。
教發音的,還是老師的示範;老師唸錯,學生一定唸錯,老師唸對,學生也會唸錯;因為人類不是鸚鵡。解決的方式:移民。
臺灣雙語無法黨的唯一訴求:將66音注音符號表納入體制,就是要營造臺灣社會成為學習美語的雙語環境。
當所有人在教育體制內都學過66音的注音符號表,走到任何地方,都有人能教孩子如何正確發出蝴蝶音的聲音:「蝴蝶音就是注音符號表的49號積木。」
不是人人都能教英文,但人人都能教發音。
英文老師當然有他的語文專業,外師有外師的文化背景資產,都可以帶給我們孩子不同層面的學習,彼此互補,完全不衝突。
3. 英語融入式雙語實驗法不適合讓孩子學美語的理由:
體育老師用英文教體育、自然老師用英文教自然⋯⋯,實際面的狀況是在專業知識上用中文表達,在碰到專有名詞時,用英文單字替換,例如:把Vollyball(排球)放在地上。英文單字替換中文簡單,要表達出完整的句子卻相對困難。
預測結果是訓練出講話「晶晶體」的小孩;而發音準不準,那又是另外一件事情。
也有英語能力很不錯的專業科目老師,用整句的英文解釋數學邏輯,預測的結果是英文不好的孩子,被迫也要放棄數學。
黨主席用專業,語重心長的說:「學習英語,發音和聽力必需越強越好,因為英文是聲音的語言。」
坊間補習班為了取信於父母,要能在短期看到成效,一定是在紙筆上測驗、訓練讀跟寫。不懂語言學的父母,首要看到小孩會看英文小說就很滿意,再來要求考試卷要高分,最後希望能看到孩子與外師對答如流。
什麼是對答如流?不是簡答說:Yes, No, Sure...,這個只能說孩子似懂非懂,只能說是單向的溝流。對答如流是雙向的,長句子對應長句子,就是小孩和我們講話樣子。
當然,砸大錢唸私校全美語的小孩,能夠與外師對答如流,談的內容有沒有營養、發音準不準先不談,這個孩子的中文基礎就先沒有了。
所以,怎麼判斷在學習英文是用未來的潛力交換眼前的利益?聽完上述分析,應該就不用判斷了;不如暑假帶孩子去曬太陽、接近大自然。
英語融入式雙語實驗法在臺北市成長的速度在三年內成長14倍,從2所,變28所,其他縣市肯定會跟進效法,也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家長看到這個政策的問題,也就會出現越來越多內行人。
這對臺灣雙語無法黨是好事,因為教改不會走回頭路,當這個時期的方法行不通,是不可能再回去用之前的方法,必需要用另一個取代,那時就是「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納入體制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