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兒童唸得又慢、又錯、又漏時,有限的處理容量被占滿,高階的理解就不用談了。」摘自曾世杰《有效讀寫》。
英文發音有兩大重點,一是「咬字」,二是「語調」。這是臺灣孩子在初學英文時,會遇到的兩大魔王。
這也是臺灣雙語無法黨 希望陪著孩子一起打敗的魔王,在面對陌生外語的時候,能善用自己的母語資本,學好英文。
咬字的部分,透過《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能幫助孩子解決 paper / pepper 的發音困惑。
(1) 耳朵能聽到這兩個單字的發音差異
(2) 口腔肌肉能發出兩個不同的音素
(3) 眼睛能辨識「字音-字形」的組合
這微小卻重要的一步,是奠定臺灣孩子口語表達自信的第一步,是識字閱讀的第一性原理,也是英文聽說讀寫的源頭起點。
為什麼聲韻覺識、視覺辨識、口腔肌肉,這三者是初學英文的重中之重?
因為「當兒童唸得又慢、又錯、又漏時,有限的處理容量被占滿,高階的理解就不用談了。」
從我個人經驗來看,在英國教亞洲國際學生時,學生的口語、聽力等學習問題,常是因為源頭,也就是口腔肌肉、聲音語調,沒有處理好。
而從學術研究來看,明確的指導、回饋、練習,是孩子學會字母拼讀,進而識字的重要關鍵。
曾世杰教授在《有效讀寫》一書中,提到「精熟的讀寫算能力,是永不褪流行的課程目標」,其中有一段落,值得 2030 雙語國家政策的制定者鏡鑑。
「當時美國主流的讀寫教育,從低年級開始教導字母拼讀(phonics),全班讀相同的課本,反覆練習字母、語音和拼音和朗讀的自動化。
但全語言取向(the whole language)學者批評道:這種做法支解了語言的全整性,讓美好的閱讀變成雞零狗碎的技巧練習。他們主張只要提供大量真實的、有意義的文本,並在互動性的語言情境下學習,兒童自然而然就可以學會閱讀。全語言的領袖肯.古德曼(Ken Goodman)還寫了一本叫《字母拼讀真相》的書,強調不必教也不能教字母拼讀。
一九八七年,美國加州政府採納全語言哲學,啟動讀寫教育改革。新政策強調,「了解意義」才是重點,字母拼讀不用教。而所有的量化指標,都會抹煞學生的學習樂趣,從此學生都不用做和學習有關的測驗。
這樣的改革,卻帶來加州學生讀寫能力的大退步。一九九二年美國全國學力調查指出,加州有五二%四年級學生閱讀未達標準,各州排名倒數第五;一九九四年,未達標準的學生攀升到五六%,全美倒數第二。一九八二年加州學生的學業表現是全美最好的,卻在十年內掉到車尾。一九九五年,當年引進全語言的加州教育局長比爾.侯(Bill Honig)出書,說明他的政策如何造成全州兒童的閱讀失敗。
從認知心理學來說,閱讀是極複雜的活動,白紙黑字對兒童來說是密碼,需要長時不懈的練習解密,直到能流暢、正確的唸出文章為止。全語言論者錯在否定了自動化解碼的重要性,當兒童唸得又慢、又錯、又漏時,有限的處理容量被占滿,高階的理解就不用談了。」
現行的雙語國家政策,跳過了美國小孩反覆扎實練習的字母拼讀法,鼓勵用 CLIL 教各個科目。一個以中文為母語的孩子,一節課同時要面對四個未知變數:
1. 未知的英語發音
2. 未知的英語拼字
3. 未知的英語意義
4. 該科目的學科內容
這樣的教學法究竟是沉浸式,還是溺斃式?Sink or swim?
看到這裡,當然有人會反問,反覆練習字母拼讀法,不就走回無聊填鴨的老路嗎?
也會有人問,難道語言學習中的有意義的、情境式的互動,就不重要嗎?
這些疑問,#臺灣雙語無法黨 都有論述,也都有完整解方 (教材與方法論),請待我日後一一寫文章討論澄清。
參考資料:
◼️ 《有效讀寫》購書連結 https://bit.ly/36wv6HW
◼️ 用已知的母語聲音,學會未知的美語聲音,發音課的播放清單在這裡。
第一階:單獨的子音和母音 https://bit.ly/3hv13Un
第二階:子母組合 https://bit.ly/3manuk9
第三階:子母子組合 https://bit.ly/3mfq9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