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英文詞,叫lazy tongue. 指的是一個語言學通則:人的舌頭都愛偷懶,所以會省略尾音。
name會變成nem. (ㄝ一省略成ㄝ) fat會變成fet. (ㄝㄚ省略成ㄝ) big會變成beeg (ㄧㄜ省略成ㄧ) 會造成語意誤解的母音,就這三大類。( 當然sink跟think也會誤解;我們先有再好,一步一步來。) name 唸成 nem, 有沒有關係?沒有。 fat 唸成 fet, 有沒有關係?沒有。 big 唸成 beeg, 有沒有關係?沒有。 但切莫以此類推,認為略音「都」沒有關係;那是邏輯誤區。 ㄝㄧ省略成ㄝ,有沒有關係?有;有時候有。 ㄝㄚ省略成ㄝ,有沒有關係?有;有時候有。 ㄧㄜ省略成一,有沒有關係?有;有時候有。 什麼時候有關係? 當被略音的字,居然還真的另有其字的時候,就會造成語意誤解。那時候就有關係。 例如ㄝ一省略成ㄝ,late 遲到變成 let 讓他吧;paper變pepper. 例如ㄝㄚ省略成ㄝ,math 數學變成 meth 安毒;Dad變dead. 例如ㄧㄜ省略成一,fit 合腳變成 feet 雙腳;dip變deep. 這些會造成誤解的「對照字組」,我預估常見字在500字左右。 我先整理了大約50字,並示範發音,且將注音標註放在這個連結。 https://reurl.cc/xgM7zE 我已經在持續整理剩下的450字,也將分享給臺灣社會。 這是一種基於善意的、基於照顧孩子的、基於兼顧學科老師外語程度的、英文老師跟學科老師之間的,守望相助。
人間是這樣的,白色同時代表婚禮跟喪禮,疫情同時代表隔離跟團聚,外師同時代表能力跟壓力。
單位,能耽誤一生、一國、乃至一地球;單位,能擔起一生、一國、乃至一地球。我初讀博士時,翻譯理論尚在襁褓期,往往需到語言學界,去借。 最常見的,就是「翻譯單位」的概念。
什麼叫KK音標發音法?就是「看著陌生的符號,聽著陌生的聲音,試著用自己的母語模仿出來。」 什麼叫phonics發音法?也是「看著陌生的符號,聽著陌生的聲音,試著用自己的母語模仿出來。」
學英文,有「天花板」是我們的共同經驗。絕大多數臺灣人的英文天花板,在高三程度。考完大學,就停了。有些出國深造的人再下一個英文天花板,是在出國前準備托福雅思。
雙語的最初,是發音; 而且是母語的發音。在那裡,我們可以看見外語的所有虛偽、歪樓跟邏輯雷區。
說到「母語」這兩個字,我們的社會,分成三大群人。各自堅持,各自有理,認為母語是:普通話、河洛話、其他族語。 說到「外語」這兩個字,我們的社會,又合為同一群人。同樣堅持,同樣無理,認為外語要:背單字、學文法、做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