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地板(低標、底線、基礎)、天花板(高標、極限)是我們衡量能力的範圍,但我們往往忽略了英文能力也有「樓地板」和「天花板」。
學英文,有「天花板」是我們的共同經驗。 絕大多數臺灣人的英文天花板,在高三程度。考完大學,就停了。 有些出國深造的人再下一個英文天花板,是在出國前準備托福雅思。 當申請完研究所,就停了。 有些人再下一個天花板,則是留美留英的返國前夕。 口語聽力到達人生新高,回國後就停了。 真的很強的人,天花板是美劇的Friends, two broke girls那一類。 整體英文到達同儕最高,但West Wing, Billions這種劇仍嫌太硬。 真的很強的人,天花板是跟美國朋友溝通無礙,但無法相談甚歡。 任何人學英文的天花板,都可以透過我的方法論跟知識論去衝破。 我說的「任何人」,是指英文比我差的人。 我當然也有我的英文天花板,但已無意突破,突破也無太大意義。 我既志不在此,也已能自得其樂;天花板本來就人人皆有。 ex. Christopher Hitchens的演說,我能閉眼聽懂,但仍嫌吃力。 所謂的方法論,就是操作流程跟檢查機制; 所謂的知識論,就是宏觀架構跟微觀內容。 最能從我的方法知識二論獲益的,有三種人:初學英文的孩子;放棄英文的大人;謙卑面對天花板的高手。 易言之,自以為是的英文達人英文老師英文高手,他們的天花板非常麻煩:又低,又硬。 天花板之所以低,只有一個原因:樓地板不穩。但極少人敢往下看,看看自己最基本的立足點,到底穩不穩。 立足點有三:發音準確嗎?(這影響聽力。)邏輯清楚嗎?(這影響寫作與對話與演說。)墨水夠多嗎?(這影響一切的質感。) 我們看看現在一頭熱的「CLIL老師」跟「英文爸媽」(拿囫圇吞棗的理論、拼裝上路的教案、用過即丟的繪本、來路不明的卡通,來自創教學法,自創檢驗法,荼毒自家孩子,樂此不疲,炫人甚至領眾)對這三件事的態度,就會清楚他們英文的程度了。 發音重不重要?(我已經免費分享了簡單具體的119個字可供檢驗,我們可以平心靜氣、聚焦討論。連結檔案在這裡。影片觀賞在這裡) 孩子的英文產出,邏輯是什麼?(我們分享了「很有將」的教學影片、42首鵝媽媽的清單,數十首親自翻譯的英文金曲。讓孩子學習英文學做時,能有邏輯和章法可循)。 我很難過地看到,天天都有異常認真的音樂老師,自然老師,在臉書上認真認真發表熬夜寫的教案,認真認真發表班上的雙語成果。他們的認真,讓我很難過。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喘氣,往下看看他們的英文樓地板。 他們好多好多好多人。彼此不認識。可是說話都一個樣。 他們都好累但也打起精神、自我感覺辛苦也自我感覺值得。 他們都說:「這是一條新的路,但我勇於嘗試,跟孩子一起成長。」 他們都說:「看到害羞孩子終於開口說英文了。我好欣慰。」 我好想說:「憑什麼孩子要跟你一起走一條新的路?那條路會通嗎?通往哪裡?多久會到那裡?有沒有別條路?你有問過別人的路嗎?你大學研究所是學這個的嗎?你考進學校是靠這個的嗎?你去年有這樣想過雙語教學嗎?你當年有這樣想過雙語教學嗎?若不是上面的政策,你仍然會這樣雙語教學嗎?你,對自己的英文有信心嗎?你,看過幾篇CLIL的文章?看過幾段CLIL的影片?」 各位一頭熱CLIL老師跟英文爸媽們,我們不禁靜下來思考: 你們英文有沒有天花板? 你們英文有沒有樓地板? 否則十年後會追悔發現:孩子的英文,都是外太空的樓閣花園。 #食品衛生署沒有核可的藥物您敢隨便餵給孩子吃嗎? #CLIL雙語教學法到底被誰核可了我們就這樣隨便教孩子 #師大林子斌教授說的句句中肯誰聽得出他的戰兢跟質疑 #英文若能這樣學那臺語豈非易如反掌爲什麼沒有成功經驗?
單位,能耽誤一生、一國、乃至一地球;單位,能擔起一生、一國、乃至一地球。我初讀博士時,翻譯理論尚在襁褓期,往往需到語言學界,去借。 最常見的,就是「翻譯單位」的概念。
什麼叫KK音標發音法?就是「看著陌生的符號,聽著陌生的聲音,試著用自己的母語模仿出來。」 什麼叫phonics發音法?也是「看著陌生的符號,聽著陌生的聲音,試著用自己的母語模仿出來。」
有個英文詞,叫lazy tongue. 指的是一個語言學通則:人的舌頭都愛偷懶,所以會省略尾音。
雙語的最初,是發音; 而且是母語的發音。在那裡,我們可以看見外語的所有虛偽、歪樓跟邏輯雷區。
說到「母語」這兩個字,我們的社會,分成三大群人。各自堅持,各自有理,認為母語是:普通話、河洛話、其他族語。 說到「外語」這兩個字,我們的社會,又合為同一群人。同樣堅持,同樣無理,認為外語要:背單字、學文法、做考題。
新加坡是雙語國家嗎?新加坡人自己覺得英文夠好嗎?中文夠好嗎?還是都好?還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