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雙語困境不斷重演
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對很多學生而言,談到學校的英文課是痛苦的。即使我們口裡都說希望孩子能快樂學習,心裡其實都明白「學習英文的苦」孩子遲早要面臨。那個苦的滋味,我們嚐過。
即使我們本來就知道會發生,但當真的發生時,我們會選擇痛定思痛?還是止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即使我們也思考過發生的原因和解決方法,但是英文不好的痛,還是一代傳了一代。
若以黨主席自身痛風第四次復發做比喻:為什麼明明已經痛了、痛過了、好過了,還是會痛風?
阿公那一代英文不好的痛,爸爸又復發?我也復發?兒子剛復發?
有什麼能讓這個痛不再復發?
用「解決問題」的心態似乎不能改變問題的本質,反而加深了它本身就是個問題的思想。
不去談痛風這件事情,而是去思考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運動、飲食、睡眠),不是要去除一個不好的負面思考。
正向思考—臺灣三文
當要談臺灣如何走向雙語,不如在中文和英文外,多談人文,一起來談談臺灣三文。
我們不是不談臺灣雙語,「臺灣三文」不只是包涵雙語,更多了「人文」來拉拔雙語的內涵。
主席不希望大家把「黨主席時間」和各場演講內容,看成是新的觀念;一定有更多見識和見解更深的人,僅希望能拋磚引玉,先講比較接地氣、可以馬上實行的事情,後有境界更高的人能聽到,然後指正。
身為黨主席,如果沒有提醒大家還有人文,很有可能是大家汲汲營營的送孩子去補中文、英文,而忘了還有人文。只是108課綱的人文素養不是這裡所要講的。
用人文囊括中文和英文
我想先簡單的定義人文:真、善、美;即:不假、不惡、不醜。
對孩子來說,有一個東西讓他厭惡,那就是惡的。
教孩子在作文裡背一些套話,就是假的,這個現象在臺灣的教育和媒體都存在。
在英文教育裡有哪些東西是假的?(不真)
告訴孩子背單字,把意思記起來,英文就會變好。
事實卻非如此,例如Hot的意思有: 熱/熱狗/辣妹/也能形容帥哥。
在真實的世界裡,單字這件事情,意思是不可以鎖定的,翻譯學會說單字是流動的,但當我們不斷對小孩說把單字的意思記得來,Hot就是熱,久而久之孩子對單字的意義就僵化了。
而另一個更讓人難受的,是我們告訴小孩:「單字越多,英文越好。」這件事是假的;因為我們的阿公、阿爸、和我們自己的英文單字背得多,只會讓自己在考試的時候分數好,和英文好不好沒有關係;英文要好,要背經典。
同理可證,學文法和做考題,也都只是為了考試,和英文好不好沒有關係。
在英文教育裡什麼是厭惡的?(不善)
當傳遞「英文是一種交易」的觀念給孩子,是很令人厭惡的事情。學語文,不同於學數學,語文是唯一個不能當作科目去教的東西。
如果說,背了某種單字就會得某種分數,是不會有成就感的, 這和數學不一樣。
臺灣雙語該如何執行?
找到學習語言的成就感,讓孩子喜歡,就是善的;把假的拿掉,就是真的。
什麼是語文的成就感/喜悅感?
《得心應手使用語文的時候會有喜悅》。例如:我們用中文去東家長西家短的時候,或是酸人家的時候,是快樂的,語文用得淋漓盡致、得心應手的時候,是快樂的。小時候把髒話無限拉長,居然得到語文的喜悅。
大部分臺灣孩子的英文還沒有辦法達到這種喜悅,而本黨在致力於讓臺灣孩子享受到「使用」英文的得心應手。即使一開始是亂改,也就是開始了,他們真的開始使用英文了。
學英文要變成善的事情(善就是喜悅、法喜),能將英語文使用到得心應手的喜悅的人如同,莎士比亞。
使用語言的成就感實驗
我們可以觀察,當從事經濟行為時,不會有喜悅。例如:買早餐時,100元買30元燒餅,找回70元,不會有喜悅的感覺。若是在找回70元時對老闆說:「多謝(臺語)。」老闆回應:「不要用『多』給我謝。(臺語)」這時就會有使用語言的喜悅感。
在英文教育裡什麼是醜的?(不美)
臺灣小孩字都不夠美,臺灣雙語高山體就是希望小孩英文字更美一點。
這樣就是「臺灣三文」,真善美都談到了,中文,英文都談到了,就包涵臺灣雙語了,就這樣執行。
我希望給孩子學英文的喜悅,得到很單純的快樂。
(筆記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