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故事 大道理
本集,黨主席藉用了幾個實際發生的小故事,傳達了大多數臺灣人慣用的語言模式。
情景一:計程車上的廣播Call-in節目。
聽眾:「我是你的忠實聽眾,我每天都會聽你的節目耶!但我有時會漏聽。」
主持人:「你可以上網聽啊!」
聽眾:「我不會電腦啦!你的節目可以用Line聽嗎?別人的節目都可以用耶!」
主持人:「啊?LIne?什麼節目可以用Line聽?」
聽眾:「我也不知道,好像是玲玲的節目。」
主持人:「(笑)那是別台的節目,那你去聽別台的也可以。」
聽眾:「(笑)唉喲!我也不是故意這樣講的。」
情景二:廣播Call-in節目,主題:你對誠品書店的記憶。
主持人先接了某個觀眾的Call-in又接進了另一個插播,最後剩下一分鐘進廣告,選擇三方通話進行討論。
主持人:「剩下最後一分鐘,我們要強制進廣告,在討論主題之前,先介紹一下你們的名字?」(花了三十秒搞懂雙方的名字。)
主持人:「好,小玲和妮妮,剩下最後三十秒,你們誰要先講?」
在小玲和妮妮相互推辭後,進了廣告。
什麼也沒聽到。
情景三:計程車上。即將抵達目的地之前,司機在小巷子裡與另一台計程車會車。
計程車司機:惡狠狠的瞪了對方後,不客氣的用手勢,作意讓對方退後;見對方司機無意後退,便叫乘客下車;然後自己退出巷子,讓了對方。
這些是發生在某個週五早上七點的語言模式;這些反映了臺灣雙語的困境。
當我們想要推動臺灣雙語,首要了解這塊土地上人們的語言模式;若不走入他們,一切只是痴人說夢。
二、臺灣雙語如何執行?
有八成的人,在使用母語表達時是缺少精準邏輯,也有為數不少的人在溝通之前,認為對方知道自己準備要講什麼;如同上面的小故事。相信絕大多數的成年人,並不能接受自己在語用上是纒夾不清,雜七雜八攪在一起,不清楚談話的宗旨。
當我們在說:「美語的發音對於美國孩子需要六年時間的沈浸,因為臺灣雙語無法黨的研發,該臺灣孩子只花一年就可以訓練好美語發音的肌肉和音素。」
當我們在說:「單字一個字、一個字的背,將來的輸出就會是言不及義、單獨存在的單字;應該要輸入片語和篇章,那麼之後輸出的單位,就會是從所背的篇章當中,選擇最適合的句子完整輸出;文法是正確的,因為不是自己拼湊出來的。這樣一來一回,過去與將來爆發的能量會有顯著的差異。」
這些執行的方法,讓聽得懂的家長去執行;懂了,才足以改革。
對於一時半刻無法理解的人,我們可以去了解他們過去學習英文的費用、時間和內容;給他們想要的,不用急著說服。
語言模式,反應個人的邏輯、思考和潛意識;了解別人的語言模式,才能給對方真的需要的,也才能推動改革。
就算要叫醒別人,也要用他的方式叫醒。不用多說,讓他來黨的官網看看。
看得懂,就這樣去實踐;
看不懂的,我們直接授課,給他喜歡的;臺灣人,都在學美語。
這是臺灣雙語執行的方法。
(筆記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