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英語聽力時,許多英語學習者一直深感挑戰及困擾的一點便是覺得母語人士講話超快,根本聽不出究竟講了什麼字。他們往往抱怨,老外說話每個字都連成一起、糊成一團,即便自己在拿到逐字稿後,發現「明明我每個字都學過」,但變成用講的,用母語人士正常的語速唸出來,就是霧煞煞、聽攏無!其實若能理解英文與中文在語音上的本質差異,我們便可以掌握更有效的學習方法,駕馭許多人視為畏途的英語聽力。我們將針對以下五點分別說明: 1、中、英文語音學上的本質差異為何; 2、該差異與母音弱化現象的關聯; 3、對於母音弱化現象,學習者訓練時應有的心態; 4、教學者可以採用的教學策略;以及 5、雙母語系統是坊間中學英文教材中,唯一強調並具體實踐母音弱化教學的系統。 【問題出在模糊不清的輕音節】 語音學上,中文是一種音節計時 (syllable-timed) 語言,而英文則是重音計時 (stress-timed) 語言。所謂音節計時,指的是唸出每個音節的時間基本上等長。以中文為例,我們的每一個字都是一個音節,唸出「英文聽力真難」這六個字,每個字(即音節)所佔的時間基本上不會差太多。但英文則不然。像英文這種重音計時語言,每個音節的長短並不一致;重音節 (stressed syllable) 基本上等長,而落在重音節中間的輕音節 (unstressed syllable) 則或長或短。舉例來說,若兩個重音節之間穿插一個輕音節,如delicious tea(重音在li及tea,cious為輕音節),輕音節相對來說會較長。反之,若兩個重音節之間出現多個輕音節,如tolerable tea(to、tea為重音節,之間的le、ra、ble都是輕音節),那麼輕音節反而相對會唸得偏短、偏快。為了使落在兩個重音之間的輕音節能夠大致等長,英語傾向微調輕音節的長度,讓語句保有一定的節奏。 【不能不知道的母音弱化現象】 這點對於音節長短變化的理解十分重要,因為它和母音弱化(vowel reduction)這現象有密切關係。在我們學習英語聽力的過程中,能夠辨識弱化的母音絕對是讓自己聽力進步的重要關鍵。傳統的單字教學中,教學者大多都傾向教單字的「重讀」(strong or full version),而較少介紹許多字其實都存在另個「輕讀」版本 (weak or reduced version)。比方can,一般都教唸/kæn/而少提及/kən/;have會唸/hæv/但不介紹/həv/甚至/əv/的唸法;that會唸/ðæt/但唸成/ðət/就聽不出來。這樣一來,學生普遍期待應該聽到I/have/a/cat/that/can/catch/a/dog,每個字如同中文一般,字字清楚、分明,實際上卻有些字輕輕帶過、滑過、呼嚨過,自然會大失所望、挫折橫生;明明是簡單不過的字,串在一起卻完全不是期待中會聽到的感覺。 【習慣模糊,是訓練英文聽力的關鍵】 因此,訓練英文聽力的關鍵,絕不能忽略這點:英文的口語是「一連串聲音的組合」,字與字之間實際上沒有明顯的分界或斷點,這點是我們中文母語者必須先有的基本認知。換言之,學習者不應該期待「聽懂每個個別字」,而應訓練自己的耳朵慢慢習慣「一連串聲音串起來的樣貌」;不要期待「清楚」,反要知道它勢必模糊、肯定模糊、本來就模糊!聽力要突破,我們就要習慣那樣的「模糊」。這模糊,一言以蔽之,就是由上面所說的「母音弱化」所導致。 【哪些英文字會輕讀呢?】 母語人士為求開口每個動作能達到最大的效益,他們發音的重點往往並不在於清晰度的講究。我們再舉一些十分常見的母音弱化的例子,以下多數句子中甚至同時用到重讀及輕讀,可供對照。 Can I can fry an egg better than my mom can. Have Have you finished cleaning the room? Yes, I have. And rock and roll (rock’n’roll) / Some pies and pizzas. Of Most of the students think English is hard. In fact, it is not. / Three out of four have been bullied before. /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To Do I have to talk to the manager in person? No, you don’t have to. Some Some folks toil and save, some folks do. / Can you lend me some money? Should I should have known her better. / You really should. 實際上,英文裡存在著大量的單字,在自然的口語表達中,都是以輕讀形式呈現,包括連接詞、介系詞、助動詞以及冠詞等。這些文法上的功能詞(function words),在訓練聽力過程中,要重視他們的輕讀、暫時忽視他們的重讀,因為正是我們無法辨認這些輕讀,錯誤期待要「字字清楚」,導致了句子的理解出現問題。 至於英文老師可以如何幫助學生練習辨識輕讀,Steele提供了幾點作法值得教學者參考: 1、測驗學生「聽到幾個字」:老師可播放一段對話或幾個句子,要學生寫出他們聽到了幾個字。把每個句子再唸一遍,檢視學生能否正確唸出他們所聽到的每個字。比較輕讀和重讀間的差異,並指出字字重讀反而更難發音。 2、呈現「不自然的口語」:老師可請人錄下一段「不自然的口語表達」,想像講者好像在唸一串單字表那樣,把句子中一個一個字獨立出來唸。可以把每個字寫在字卡上,一次呈現一個字,這樣每個字便都會是以重讀形式唸出。重播幾次這樣的「不自然口語」,讓學生兩人一組練習如何修正當中不自然的地方,然後用較自然的方式自己唸出來,甚至可以請學生在句子上標記出他們做了什麼發音上的改變、輪流唸出各自的重、輕兩種版本,或者自己錄下較自然的版本。最後請學生回饋、討論自己修正的理由。 3、整合:輕讀的發音練習還可跟單字、文法教學結合。比方在有of的片語當中,老師可以帶入a cup of tea、a can of coke、a loaf of bread等,練習片語中of的輕讀。若要結合be going to文法,老師可以在黑板寫下go on holiday、earn more money、buy a car等片語,請學生把going to和這些片語串起來,注意聆聽並在句子上標註to在子音前出現會是輕讀,母音前則變成重讀,並強調to結尾在/w/的音上。 【雙母語音標忠實反映母語人士的發音】 蕭博士所研發的雙母語系統,在臺灣現行教科書市場中,便是一套將母音弱化現象具體呈現在教材、納入其師資培訓,且實踐於教學中的英語教學系統。雙母語系統下,不論是《自我介紹》、《慎選童謠》或《言所遇言》,所有教材的發音標示皆以「臺灣雙語注音符號」為本。而這套經改良、微調的雙語注音符號系統,已將所有需教授學生的句子,凡是可以用弱化母音發音的字上,都標註了弱化母音「ㄜ」,忠實反映了母語人士在自然口語表達時會呈現的發音特色,也提供想學好道地美語發音的學習者可具體實踐的訓練方法。以下舉幾個例子: I’ve been to Thailand, and I like Thailand. As a Taiwanese, I can assure you… 7, 8, lay them straight. There was an old woman, lived under a hill; 【將輕讀和弱化的聲音內建在耳朵裡】 透過對弱化母音的標註,學習者才能認識實況英語(authentic English)中普遍的輕讀現象。而對過去長期被教導重讀的我們,高頻率出現的輕讀所造成的「模糊感」便因此有解:若能大量培養母音輕讀的口語及聽覺習慣,當初的模糊便一點都不再「意外」,反而是「預料中」的事。而當各種弱化、輕讀的聲音都成為學習者預料中的事,英語聽力便能大幅提升。 中英文分屬「音節計時」與「重音計時」語言,對於音節輕重與長短的處理本來就截然不同,因此兩種語言讀來是完全不同的節奏與韻律。未能認識這點語音本質差異往往使得我們在練習英語聽力時,常有錯誤的期待;而過去的發音教學也較偏重對不同音素的準確辨識與產出,缺乏輕讀的辨識與練習,因此常覺得聽不清楚,自是可以理解。讓自己的耳朵習慣英語的輕讀,並訓練自己的嘴巴放鬆一點、放「懶」一些,別字字唸到滿,我們便會慢慢了解放鬆是加速的重要關鍵、「偷懶」是流利的必要條件。
你可以學了多年的過去簡單式,卻不理解為何客氣地請求對方時用Would you/Could you,和「過去」有什麼關係?因為沒人教你Would/Could這些字「聽起來」比較疏離、比較與人保持距離(也就是所謂「禮貌」),用時間上的距離來體現心理上的距離。
記得小時候在眾親友面前,爸媽要我模仿方向燈的聲音(大概80年代以前的車才聽得到),車子換檔時引擎轉速變化的聲音,甚至路過市場雞販看到幾隻從鐵籠被揪出,臨死前的哀號聲,我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引來旁人側目也樂此不疲。
在大多英文教學現場中,文法教學的進路大致不外乎兩大類:演繹式教學法(deductive grammar teaching)及歸納式教學法(inductive grammar teaching)。這兩種教學法並無所謂孰優孰劣;各自皆有其擅場及罩門,因為強弱之辨往往取決於多種條件相互的影響。所以本文旨在說明兩種教學法的優缺點,讓教學現場的老師可視本身教學情境,靈活運用兩者,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