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外語,是被強迫的。
全臺灣人都被洗腦的兩句話:臺灣人當然要學英文;學英文當然小一就要開始!
你們有沒有想過:學英文這件事,我們其實是被強制的。
臺灣家長可以選擇要不要讓小孩學鋼琴。
臺灣家長可以選擇要不要讓小孩學空手道。
臺灣家長甚至可以選擇要不要讓小孩去學校。(實驗教育三法通過)
臺灣家長卻不能選擇要不要讓小孩學英文。
臺灣家長也不能選擇幾歲開始讓小孩學英文。
臺灣家長即使帶著孩子離開體制之後,都還是覺得英文很重要。
臺灣雙語的困境: 攢了12年的英文存款,到了最後領不出一毛錢?
從小學、國中、到高中,我們臺灣人的平均英文input總共12年 ,最後高三的學測,一萬考生裡面居然有一成的孩子寫不出一個字,等於英文output是零。就像學了12年的鋼琴,每週練習兩小時,最後連一首小蜜蜂都彈不出來。黨主席知道,這個困境的原因,是我們學英文的方法,從根本上就錯了:存銅板,卻要領鉅款!
如果用錢的幣值來比喻英文:
1元銅板相當於單音節單字
5元銅板相當於雙音節音節單字
10元銅板相當於多音節單字
50元銅板相當於英文句子
1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紙鈔相當於不同長度的英文篇章
有趣的假幣概念:存了bed這個字,價值5元,可是發音不標準,唸成bad,單字瞬間貶值成0元。英文存款就這樣不知不覺越來越少。
例如:
Rose 是1元銅板。
Violet 是5元銅板。
Roses are red. 是50元銅板。
Roses are red.
Violets are blue.
Sugar is sweet.
And so are you.
一篇童謠是一張百元小鈔
’Tis but thy name that is my enemy;
Thou art thyself, though not a Montague.
What's Montague? it is nor hand, nor foot,
Nor arm, nor face, nor any other part
Belonging to a man. O, be some other name!
What's in a name? that which we call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So Romeo would, were he not Romeo call'd,
Retain that dear perfection which he owes
Without that title. Romeo, doff thy name,
And for that name which is no part of thee
Take all myself. (Romeo and Juliet 2.2.38-49)
一段莎士比亞劇本是千元大鈔
我們從小學開始,英文的課堂就是教孩子存銅板,英文的大小考試就是在測試孩子有多少銅板。
孩子存了12年的銅板,到了高三的學測,要求他拿出100萬。很多孩子只能雙手一攤,說:「我沒有錢」。
臺灣雙語的解決方法:以篇章為單位背英文 ,就像以千元大鈔為單位存錢
整個東半球有30億英文不是母語的人,都在存英文的零錢。
可是所有的母語學習,都不是存銅板。
但是所有的外語學習,卻都是存銅板。
臺灣雙語無法黨,致力於讓臺灣學英文正常一點健康一點。
黨主席建議的執行面很單純,要學最大的英文,就直接用最大的幣值去存英文的貨幣 。
也就是,量力而為,直接背你可以接受的、最長的英文篇章,童謠也好,歌曲也好,英詩也好。篇章是所有單字連貫起來的,文法和文氣都在裡面。
本黨黨章,是希望讓《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進入體制:
1. 讓臺灣孩子的美語發音不要輸在起跑點
2. 讓臺灣孩子把美語和華語的66個音素一起學,節省資源
3. 讓臺東和臺北小孩一起學,消弭城鄉差距
《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是整個英文存款動作的開始。
66個注音積木就是提領英文存款的密碼。發音標準,聽力敏銳,篇章才有機會穩穩存在帳戶裡面,也才有機會提領出來使用。
【黨主席QA】
Q1
大蒨:老師您說美語不重要,母語比較重要。您又說我們的孩子學外語是被逼的。如果臺灣的教育您說了算,您會怎麼決定什麼時候學什麼?
黨主席:
我說美語不重要,就是可樂不重要。
不是可樂本身不重要,是漢堡更重要。
中文是漢堡,英文是可樂。
全臺灣都有個錯誤觀念,就是「中文和英文一樣大」。 我們都覺得中文和英文各是一個科目,份量一樣。 但是中文是母語,英文是外語。不管是「語」的學習還是「文」的學習,英文都要牽著中文的大手,才能往前走。 正如黨主席的名片所說:
用華語調整美語;用中文拉拔英文。
The better our Chinese, the better our English.
《臺灣雙語注音符號表》的66個聲音裡面,就是用37個我們已經會的華語聲音 ,去牽著29個陌生的美語小手。力量大的37個華語聲音,去牽力量比較小的29個美語聲音。臺灣的小一孩子,已經花了七年學會華語的37個聲音,當然有能力把66個聲音學好。
在教育政策上,我有公權力的話,我會提出最浪漫最理想最接近烏托邦的教育政策,然後下鄉一個一個問:「你們聽懂了嗎?」至於可行性,我認為不應該是提出政策的人要考慮的問題。我負責提出100分的夢,實施的人負責打折。
我覺得健康的、正常的教育,是所有一到四年級的小孩,只要學中文,什麼都不學。 背很多的中文經典,該體育就體育,該音樂就音樂。但是不要學數學,社會,科學,這些都是四年紀之後,大腦識性比較發達再學。一到四年級,認真把母語和外語基礎打好。
母語基礎:語音和文字
外語基礎:語音
五年級以後,華語的「文」能力基本具備了,美語的「語」能力具備了。這時候可以開始學美語的「文」,也就是練習英文草寫、抄寫、改寫、和默寫。(改寫的訓練,需要很好的中文能力當基礎)
到了七年級,也就是國一,該怎麼逼就怎麼逼,該怎麼考就怎麼考。 若1-6年級的國小教育變成我說的這樣, 五成也好,三成也夠 ,現在的國中生升學主義現況就不見了。因為事情是有因果的,七年級的變態文化,來自不健康的六年級;不健康的六年級來自不健康的五年級。如果六年級比較正常比較健康 ,七年級的學習就沒有機會變態。
Q2
家碧問:利用老師的網路上的資源,帶領完成33、88、140、280不難,8800可能就需要一點強迫或利誘亦可能完成,唱謠也可以在生活中播放遊戲練習"偷偷"讓孩子完成,不過走到要默寫背單字就需要"強迫記憶"~當單字開始音節變長使用變艱澀,就開始有人脫落排斥放棄…中文我們就算不寫文章,也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是否雙母調音方向可以達成能夠享受閱讀能力?
黨主席答:默寫的概念,無關對錯。只問兩件事:
1)你有沒有要默寫?
2)你要不要寫的很漂亮?
小孩通常不會排斥 1)和 2)
他願意寫,也願意寫很漂亮,只是記不起來。我們只要把這個對錯的criteria拿掉就好了。因為小孩就算寫的是錯的,看得也是對的 。
對於英文的「文」的學習,我建議的順序是:先草寫(學很漂亮的字)、再抄寫(臨摹)、再改寫、再默寫。
我們活在一個很功利很短視的世界,剛好教育就怕功利和短視。
Q3
大蒨:老師,我們把發音學好了,把童謠寓言背好了。可是到最後我們還是要面對很難的英文文章。我記得您之前在《集萃課程》有說過,童謠和寓言是你設計給臺灣小孩的裝備,等到有一天碰到英文文章的一道牆,就像你小四那個時候,遇到很難的social study文章一樣,可以戴著裝備,一次一次嘗試,衝破那道牆。能不能請老師解釋一下童謠和寓言為什麼是可以保護我們衝破那道牆的裝備?
黨主席:
我拿高三課本的內容來當作妳說的那篇,很難的文章。《老鼠寓言》這篇故事,是妳英文的底氣。高三英文課本的課文,是妳的英文想要突破的那道牆 。
我在美國的四年級碰到的social study申論題,根本看不懂。我能做的,只是把題目重新抄一次,當成答案交給老師。裡面看不懂的句子(例如:that this is a book is true這種奇怪的句型)我就留在心裡,腦袋一直設定好,有一個叫做that開頭的句子我看不懂,隔天上學的時候,如果聽到有人這樣講,我就知道意思了;如果沒有聽到,我就再等一天,直到我等到為止。
重點是,你總要知道那個障礙是什麼,那道擋住你的牆,到底長什麼樣子。
臺灣的孩子不一樣。
假設第一週,臺灣小孩學完我寫的《老鼠寓言》14句。會唸會背會默寫,再去看高三英文課本的文章,會覺得很多看不懂。
第二週,我把《老鼠寓言》加一些字進去,例如Suddenly,... 讓這個已經背到滾瓜爛熟根本忘不掉的文本擴大一點。小孩學了會唸會背會默寫,再去看高三英文課本的文章,會覺得還是很多看不懂,但是好像看懂一些了。透過學寓言不斷不斷補充 ,高三那篇文章慢慢就不再是無字天書了。
大蒨:所以老師你的意思是說,在美國,你知道障礙在哪裡,牆有多高,但是衝破的方法,只能碰運氣。現在的我們不一樣,你每週每週在《老鼠寓言》加進去的字,就是那一道道你已經幫我們先找出來的障礙,預設好可能會碰到的高牆。我們每週每週學一點,慢慢的,就一道牆一道牆衝破。
黨主席:對。之所以選擇我自己寫的寓言,是因為這篇是每個人都可以背起來的文本。我只要 一直加一直加一直加,加12年,英文那一道一道的牆應該大部分都能突破。
(黨主席時間結束)